你以为电影是娱乐?错!有些电影,连上映都没上映,评论区就已经开成了“喷泉广场”,喷子们比导演还勤快。最近,一部聚焦731部队的电影还在酝酿期,网络却早已炸开锅。有网友跳出来,拿出导演一堆“陈年往事”——评分截图巴拉巴拉地晒,好像翻人家小学成绩单能决定他今天是不是个好导演。有的人还一本正经甩出“历史虚无主义”大帽子,像衡量历史观的试金石一样啪啪往别人头上扣。更每当有人弱弱地说一句“咱们等电影上映再评论吧”时,立刻被怼得体无完肤,仿佛中立成了过不去的大罪。问题来了咱们到底怕的是什么?历史不能提?电影就不能先看看再骂?网友们吵得起劲,真想问一句你们这到底争的是爱国情怀,还是谁嘴巴更溜?
先不说电影内容,大伙的“吵架姿势”就够讲一箩筐。被截出来的导演评分,成了批评的“核武器”,仿佛他曾经导的不过是些“两星流水席”,这回就必然烂到底。导演的过往经历、工作风格,统统被扒个精光,跟查户口似的。好家伙,这还没开演呢,观众都快把导演“判死刑”了,电影票等于是提前宣判一纸“生死状”。再看那句高高飘扬的“历史虚无主义”,原本是用来分辨学术思想的词,现在成了网评区的板砖,谁不爽就往谁脸上糊。从这节奏“等上映再说”这句话,在键盘侠们眼里简直跟“装睡”差不多,分分钟会被喊“你怎么还不表态?!”站队、分帮、拉帮结派,仿佛争个是与非,实则吵的只是“先表态还是先看戏”。
再往深里扒一扒,这场网络吵架,可不止于导演和电影。讲真,很多观众手里的“枪口”根本没对准影片内容,而是膛线精度地瞄准了导演的历史、老戏骨阵容,甚至电影还没开拍的花边新闻。你说电影剧情?没人关心,谁还在乎讲什么?至于电影镜头、叙事手法,呵呵,只要你过往成绩单不够亮眼,一切免谈。我身边不少人看热闹的劲儿,赛过元宵节看花灯——要不是为抢个“抢沙发”的表态名额,恐怕连电影名字都没念对。你说“咱等上映一起聊聊”,绝对会收获一张“幼稚园及格证”,网友怕的不是电影太差,而是错过了这波网络“流量C位”的热闹。可怜老戏骨还被拉出来夹在中间,前脚有人喊着“就他,演技担当”,后脚就有人顶着键盘说“再好也救不了烂片”。到底谁说的算?仿佛电影真没上映,网络就能给它安排个“盖棺论定”。
眼见争议愈演愈烈,网络本该成为观点交锋的园地,却逐渐变成了“谁不喊口号谁掉队”的战场。有的网友果断“退出群聊”,表示不愿掺和半点。有人甚至祭出铁血观点,“这事不能聊,没商量!”坚决认为涉及731部队的电影就不能碰,碰了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仿佛历史里某些部分就该被永久封存,没法提,也提不起,更没人敢拍。还有部分网友,把“历史虚无主义”当成了万能挡箭牌,别人的观点只要沾上一点边,就祭出“大帽子”直接劝退。本该百家争鸣的网络,沦为了情感宣泄场,只有极端表态才能获得点赞和掌声。中立、谨慎、尊重事实反而成了“软蛋”的标签。当我们连“等上映看过再说”都变成了原罪,大伙玩的也不是观点,而是“站队给你明着掰扯”,仿佛平和理性已经成了笑话。
没成想,剧情一个拐弯,新的问题劈头盖脸砸下来。电影公布参演阵容,知名老戏骨登场,本以为能“扭转风向”,结果呢,网络依然不买账。部分极端网友表示“再厉害的演员,这导演一手屎牌照样打烂!”更怼出“这类题材片就不该拍,不管拍成啥,都是消耗历史伤痕!”这一声喊,激化矛盾到顶点。忽然间,“是否有资格拍731”成了讨论核心有人认为,历史要铭记,电影能唤醒遗忘的疼痛;还有人说,“说多了就是消耗情怀,居心叵测!”真有意思,这场论战不知不觉变了模样,已经和电影好不好看没啥关系,成了谁更会抢占道德制高点。随便谁提议“上映后用事实说话”?分分钟被扣帽子,揪出来“暴晒”。神奇的地方就在这——伏笔呼啦一下全炸了,你不站队就是不对。电影还没登场,居然比年度大戏还要激烈,台上台下全都“真情实感”,网友比主创还容易激动。这时候你琢磨琢磨——咱们争的真的只是电影质量?藏在背后的那些历史情结、表达焦虑、认知对立,在屏幕外反而演得更狠。
风头看似过去,其实水下暗涌更凶。你以为表态轰轰烈烈后互联网就风平浪静了?那可图样图森破了。原本觉得“等上映”是常识,可冲突后中立立场几近灭绝——你不吭声,不表态,马上就会有人阴阳怪气装什么老好人,怎么不敢说说你到底支持哪边!更有甚者,把电影当成社会分野的试金石,谁要表达一点不同意都能被群起攻之。可是事态真的解决了吗?影视艺术变成“比谁声音大”,电影质量反倒沉到了脚底下。我想起某年某部历史题材剧上映,“争议声量”比收视率还高。可最终刷屏的,居然不是剧评,而是“谁站队谁赢了”。再往大了讲,我们明知道历史该清晰记得,却常常因为争谁更“正统”而迷失到黑白模糊。网络环境本该是多元碰撞,可偏偏成了“非黑即白”的单选题。少数人心里暗自怀疑咱们天天扫码打卡表忠心,是不是反而忽略了电影想传递什么?没错,历史题材电影就是让人记住痛,而不是做道德审判的借口,可一到风口浪尖,谁还能静下心来等场好戏?
说来说去,这场电影还没上映的网络掐架,谁是真赢家?讲真话,最亏的其实是咱老百姓。别看某些网友留言“牛”,其实也是跟着风向浪一天,隔夜就忘,哪管影片到底怎么拍。导演就惨了,一边没上映就被“官宣烂片”,一边又得抗大帽子。至于“历史虚无主义”,好家伙,扣帽子之前咱先查查词典是啥意思吧!如今谁还敢实话实说?讲道理成了耍滑头,“等上映再评价”成了笑话。这事儿要真笑死人,那顶多算个网络段子,问题是历史题材电影被锤,电影人拍历史越发畏手畏脚,还能指望哪天大银幕让人拍案叫绝?咱普通观众能不能别一上来就玩“一竿子打死”,等着看完了再讨论,是不是也算一种睿智?
你觉得电影还没上映,就把导演和题材骂得体无完肤,是“舆论监督”的胜利,还是让历史和艺术都沦为流量工具?支持“提前盖棺定论”的你,真就怕到时候打脸吗?还是说,坚持“等上映看完再说”的才算理性派,现在已经快被网络氛围边缘化?你怎么敢留言吵一架吗?
最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