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在抗美援朝的硝烟里,有一个山东小伙子拼死顽抗美国军队,却半个世纪后,他的女儿在台湾政坛成了炙手可热的市长,风头无两。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真实发生在卢会亭与卢秀燕身上的传奇。一个是曾经站在共和国最前线的志愿军战士,一个是今天台湾政坛国民党少有的女性市长,她们父女俩,命运的轨迹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随意拨弄。从战场厮杀到政治角力,这跨越半个世纪的人生转折,到底隐藏着怎样让人意想不到的秘密?事情真有那么简单吗?答案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
战火纷飞的年代,总会诞生出各种各样的人生传奇。卢会亭是这样一个传奇。他当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枪口对着美军,为国家拼了命;可人算不如天算,没想到后来命运跟他开了个大玩笑。那时候的志愿军,大多怀着“保家卫国”的信仰上了朝鲜战场,可谁料到了1953年金城反击战的时候,他竟成了14,000名被俘的志愿军之一。这些战士最后都被美国人送到了台湾,成了历史洪流中被遗忘的棋子。
话说回来,国民党对这些投奔台湾的大陆“老兵”,又是如何对待的呢?是身披荣光,还是成了弃子?有一种说法是,这些外省籍军人在台湾普遍活得不怎样。很多被硬生生送往南非当劳工,为白人政府修桥铺路,结果赚到的钱还要被国民党大头吞掉。不少人辗转落脚二三线城市,辛苦求生。如果不是女儿卢秀燕日后出头,恐怕谁还会记得他们的存在?
可偏偏,命运又安排卢会亭的女儿卢秀燕,也不走寻常路。一个外省军人家庭的女儿,居然成了台湾主流政党的高层人物。你说讽刺不讽刺?她是怎么从普通人变成“呼风唤雨”的台中市市长的?她的家庭遭遇和个人奋斗,又隐藏了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光这一点,就足够让人浮想联翩了。
让我们理一理这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卢会亭作为山东诸城人,参加的是志愿军24军,绝非外界误传的180师,这背后有解放战争山东战役的历史印迹。有意思的是,24军在朝鲜战场上立下不世之功,特别是在金城反击战,“冷枪王”张桃芳成了中国军坛的传奇。
再说这批战败被俘的志愿军士兵。在台湾,他们过的其实很辛酸,不仅服役时间超长,退役后还要被“按政策”分配给外地政府当苦力。有人说,他们像极了逆流而上的三文鱼,拼尽全力还是难见归途。台湾的本地居民对这些“外省人”往往又敬又怕,更多的是漠不关心。别说荣耀,活着就已经是奢望。正因为如此,卢秀燕能在台湾社会扎下根、更上一层楼,这才显得弥足珍贵。
要说老百姓有啥反应?有人感慨,说这种身世的子女,出人头地好多时候比别人更累,路更难走。也有人觉得,台湾社会表面风平浪静,实际上老一辈外省人家庭的隐秘压力,只有自己人才懂。孩子们要想冲破天花板,少不了既拼命读书,也得拼命拉关系,一步错就可能回到原点。
表面上一切归于平静。卢秀燕在台湾主流媒体做了记者,后来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绩,金钟奖拿到手软,还头顶台中区新闻中心主任的光环。似乎一切顺风顺水,但你真以为外省老兵的后代就能轻易融入台湾主流社会吗?事实未必那么美好。
有人说,卢秀燕的故事不过就是“嫁了个好老公”的通行证。她丈夫廖述嘉,家族在台中根基深厚,从政多年,在地方横着走。靠着丈夫的地方资源,和与宋楚瑜等“大佬”的关系,卢秀燕进军政坛的基石稳稳打下,谁还能拦得住?再加上每次参选都顺风顺水,这不就是“资源派”的典型模板吗?有网友戏称,卢秀燕就是“政治豪门”从政的活广告。于是,反对声浪也来了。有人不服气,这种“拼关系”的捷径,倒成了外省人翻身的唯一途径?
卢会亭晚年自觉尴尬,特地嘱咐身后事一切从简,连讣文都不发。他的经历,夹在两岸历史的夹缝里,如影随形。女儿要做大事,他既骄傲又忧虑。不张扬,只低调做人,或许是万般无奈下的生存智慧。这看上去风平浪静的家庭,其实暗流涌动,步步惊心。
就在大家以为卢秀燕只是靠家世、靠夫婿上位时,历史又玩了个大反转。别忘了,她早年在新闻界能拿下金钟奖,靠的是揭内幕、敢爆猛料。她揭过台湾慈善界“假爱心,真敛财”的黑幕,直接把财团和黑心机构搅得天翻地覆。这时候,媒体人特有的敏锐和勇气,发挥了关键作用。她瞬间从“空降太太”变成了有话直说的大姐大。
这才是卢秀燕真正的“杀手锏”。她一面有丈夫家族和政治人物的支持,另一面在新闻行业里闯下的公信力和群众基础,这种双保险,谁与争锋?等到进入政坛,每次选举几乎都是大比分过关。要说台湾选民不识货?人家要的是有本事又能拉资源的实干派。看似靠关系,其实个人能力也不弱。她批预算、整交通,在市政议题上有时比老男人还敢拍桌子。那些早年吃苦的经历,和父亲的低调坚韧,通通成了她的战斗武器。
这时候,前文的铺垫豁然开朗。有父有夫,有背景有能力,天时地利人和,全都凑齐了。你以为她只是身世好的“二代”?恰恰相反,不拼命没人给台阶上。台上笑脸,台下刀光剑影,拼到最后,靠的还是自己。
风头正劲的卢秀燕,前途果真就一马平川?实际情形并没有那么乐观。台海氛围越来越紧张,岛内蓝绿对立不断加深。外省人的“翻身”能开好头,却未必能笑到最后。有人说,当前的台湾主流社会正在悄悄排外,外省家庭子女升迁之路越走越窄。
事实也确实如此。新闻媒体出身的高官,在政坛上常常被打“技术牌”质疑,说她出身没基础、基层经验不足,只能做做表面文章。更有立场鲜明的反对者直言,“不是靠自身努力,根本没法熬出头。”有市民表示,老一代外省人融入台湾社会不易,年轻一代想要彻底“去标签化”,简直难上加难。纵使卢秀燕选票高开高走,也摆脱不了每次选举都被“本省”与“外省”身份左右。掌声背后,是身份焦虑更深一步的裹挟。
更有意思的是,岛内政坛本来就是易变的舞台。你今天高高在上,明天就可能步步惊心。台中市长这一席,前有局势微妙的政党博弈,后有外部压力的渐行渐近——风云变幻,一个不好就可能跌落山谷。连卢秀燕自己都坦言,很多东西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上一代老兵的烙印,始终难以彻底消除。
说到底,卢家父女这几十年的命运,用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命苦不能怨政府,日子还要自己过”。有些观点流行得厉害,说只要有资源有关系,人生就能开挂,什么寒门难出贵子。可眼下瞧瞧,你看卢会亭,抗美援朝时最豪气,结果被俘后漂泊台湾半生,临终还不得安稳。再对照卢秀燕,不是靠苦读书踏实拼搏,岂能混到市长那一步?有网友笑称,早知如此,当年何必抛头颅洒热血?莫非努力都不如嫁得好?
可是,这里边的矛盾点太多了。你说政坛靠能力,结果拼来拼去都在攀比“根正苗红”?说靠个人奋斗,最终又要靠家庭、老公、关系轮番上阵?假装夸奖一句,台湾政坛真是“机会平等”,只要你够努力、家世够好、老公给力、朋友给力,统统顺风顺水,你就是说得出做得到的明星市长。可是,谁又能肯定下一个卢秀燕会不会再出现?大多数人的人生,早就在起点上定死了格局。
或许有人要反问,这样的故事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努力、资源,哪个更重要?时代浪潮推着我们走,谁还不是在夹缝中寻找活路?
你觉得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在台湾政坛能像卢秀燕一样翻身逆袭吗?倚仗家庭和关系,或者真心靠个人努力,哪条路才更现实?你要说关系重要,又和“机会平等”唱反调;你要说拼个人,现实却往往啪啪打脸。就问一句:这个世界给了多少“卢会亭”家庭一个光明的出口?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唠唠嗑,谁说出的大实话更有分量?
最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