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抗战经典#
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桂南会战中的宾阳战役虽常被桂南会战的整体叙事覆盖,却以其“拉锯攻防、绝地反击”的激烈态势,成为展现中国军队山地作战韧性的经典战例。这场围绕广西宾阳地区展开的厮杀,不仅是日军企图切断西南国际交通线的关键攻势,更见证了中国军队在装备劣势下的顽强阻击与战略逆袭。
1940年初,日军在占领南宁后,为巩固对桂南的控制、彻底切断中国通过越南的国际补给线,调集第5师团、台湾混成旅团等精锐,兵分三路向宾阳发起猛攻。宾阳地处南宁以北的山地平原过渡带,是扼守桂越公路、湘桂铁路的交通枢纽,一旦失守,日军可直插柳州,威胁西南大后方。当时负责防御的中国军队由白崇禧指挥,集结了第4战区主力,包括中央军、桂军、粤军等约15万人,依托宾阳周边的昆仑关、高峰隘等山地要塞,构建起“梯次阻击、纵深防御”的防线,试图将日军阻挡在宾阳外围。
战役初期,日军凭借空中优势和机械化部队的冲击力,迅速突破高峰隘防线,直逼宾阳县城。1月28日,日军主力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向宾阳核心阵地发起总攻,中国军队依托城镇街巷和周边山地展开顽强抵抗。在宾阳城北的清水河沿岸,第31军将士用沙包构筑临时工事,在日军炮火覆盖下死守河堤,士兵们趴在泥泞中,用步枪精准射击渡河的日军,多次击退敌人的冲锋。河面上漂浮着日军的尸体和装备,河水被染成暗红,而中国士兵的鲜血也顺着河堤的缝隙渗入泥土,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厮杀的痕迹。
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宾阳东南的古辣镇。这里是日军迂回包抄宾阳的必经之路,守军第135师一个团在此构筑环形阵地,与日军展开逐屋逐巷的争夺。日军用火焰喷射器烧毁民房,士兵们就在断壁残垣中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团长亲自挥舞大刀冲锋,身边的卫兵相继倒下,他仍带着残部死守镇中心的碉堡。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全团将士几乎伤亡殆尽,最终在援军赶到时,阵地前沿已堆积了数百具日军尸体,而幸存的士兵个个浑身是血,却仍紧握着武器不肯后退。
战役中期,日军虽一度攻占宾阳县城,但中国军队并未溃散。白崇禧抓住日军深入敌后、补给线拉长的弱点,调集预备队从昆仑关、上林等地发起侧翼反击,同时组织地方民团破坏日军交通线,切断其粮弹供应。在宾阳以西的山地中,桂军第46军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频繁袭扰日军后方,白天隐蔽在山洞密林,夜晚就摸到日军营地投掷手榴弹、破坏通讯线路,让日军疲于奔命,士气大跌。
2月下旬,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攻。第5军机械化部队从昆仑关沿公路疾进,在宾阳城郊与日军展开坦克对决,尽管装备落后,士兵们却驾驶着老式坦克直冲敌阵,用炸药包炸毁日军坦克履带;桂军将士则从山地丛林中杀出,与城内守军里应外合,将日军分割包围。在宾阳县城的巷战中,幸存的百姓自发加入战斗,青壮年帮士兵运送弹药,妇女们烧水煮饭送到前线,甚至有老人拿起锄头砸向落单的日军,军民同心的力量成为反攻的关键推力。
3月初,日军在伤亡万余人、补给彻底中断后被迫后撤,中国军队收复宾阳及周边失地,彻底粉碎了日军切断西南国际交通线的企图。宾阳战役虽未像大型会战那样广为人知,却以“以空间换时间”的战术智慧,以及军民协同的顽强抵抗,展现了抗日战争中“守土卫国”的不屈精神。那些在清水河畔、古辣镇碉堡中倒下的士兵,那些为守军送粮送弹的百姓,共同在桂南的土地上书写了一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史诗,成为正面战场中不可磨灭的战斗印记。
最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