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大国之间明争暗斗,小国则如履薄冰。当时天下格局可以用一超多强数弱来形容:总有一个超级强国称霸中原,几个次强国偶尔能分得一杯羹,而众多小国只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但令人惊讶的是,有些看似弱小的国家却能创造奇迹。比如齐国南边的莒国,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居然多次击败齐、鲁等大国。那么,这个弹丸小国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各国都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莒国的地理位置既是优势也是隐患。史书记载:莒虽小国,东夷之雄者也。其为患不减于荆、吴。这句话道出了莒国的特殊地位。虽然在中原大国的版图上微不足道,但在齐鲁地区,莒国却是东夷部落中的佼佼者。要知道,东夷部落向来以骁勇善战著称,莒国能在众多部落中脱颖而出,并在齐鲁两大强国的夹击下存活数百年,足见其军事实力和经济基础之雄厚。
翻开历史会发现,莒国的历史比周朝还要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周朝发源地岐山时期。周王室为了防范莒国,特意在其北方分封齐国,南方安置鲁国。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周朝对东夷地区的重视。尽管长期受到齐鲁两国的军事压制,莒国却在春秋时期异军突起,发展成为拥有三十多座城池的强国。这说明莒国虽不能问鼎中原,但绝非任人宰割的弱国,而是稳稳占据多强之列。
展开剩余60%虽然后世史书多记载莒国的衰亡,但在当时,莒国却是著名的避难所。齐桓公、鲁国公子等贵族都曾在此寻求庇护。考古发现表明,莒国与周朝多次交战,可能从未真正接受周朝分封齐鲁的制度。随着齐鲁两国势力扩张,莒国为求自保,不得不与周朝对抗。即便周朝统一天下后,莒国依然保持独立,与齐鲁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莒国周边散布着众多东夷小国和周朝封国。这些国家本该联合对抗齐鲁等大国,却因内斗不断,最终被各个击破。莒国为求发展,时而北上攻打杞国,时而南下吞并向国,时而西进与州国、纪国交战。这种强势作风让齐鲁两国深感威胁,这也是史书称其为患不减于荆、吴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齐桓公在莒国的经历。当时他还是流亡公子小白,处境十分尴尬。莒国贵族对他礼遇有加却又不失分寸。后来齐桓公即位后,管仲等人常以勿忘在莒提醒他知恩图报。但齐桓公非但没有报恩,反而大举东进南下,不断蚕食莒国领土。在齐国持续施压下,莒国被迫放弃北进计划,转而与鲁国展开拉锯战。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春秋时期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艰难处境。
发布于:天津市最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