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7月22日,
科创板上市公司达589家,IPO募集资金9257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1867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
以2019年为基数,近5年科创板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9%和9%。
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中,已有22家未盈利企业在上市后实现盈利并“摘U”。
2024年,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总额达1680亿元,是科创板净利润的三倍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2.6%。
35家科创板公司在细分行业或单项产品上排名全球第一,124家公司排名全国第一。
379家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65家公司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38家次(81家)科创板公司牵头或者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等重大奖项。累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2万项。
科创板指数数量已达29条,境内外跟踪科创板指数的产品达到161只,合计规模近2600亿元。
六年前,肩负着支持科技创新“前沿阵地”与改革“试验田”的重任,科创板掀开了中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的新篇,重塑资本服务实体经济的底层逻辑。
如今,六载倏忽而过,已汇聚起589家“硬科技”企业的科创板从未停止探索与创新的步伐。一个月前,《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以下简称《科创板意见》)发布,进一步深化改革的“1+6”政策措施接力“科创板八条”,为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再度加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面对科技型企业对资本市场提出的更加多样化需求,“以在科创板设置专门层次为抓手,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正是科创板给出的最新解题答卷。与此同时,中国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制度设计也迈入更加精细化、系统化的新阶段。
未盈利企业研发成果正加速兑现
“更加注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允许符合科创板定位、尚未盈利或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是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标志性改革之一。
据《金融时报》记者统计,6年来,共有54家未盈利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依托从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累计投入研发超1600亿元。截至目前,已有22家未盈利企业在上市后实现盈利并“摘U”。
在选择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的20家企业中,16家为创新药企业,3家为疫苗企业,1家为高端医疗器械企业。截至2025年7月中旬,上述公司A股总市值超过3200亿元,其中艾力斯、泽璟制药、君实生物等11家公司A股市值超百亿元。
目前,这批企业正逐步从“研发投入期”迈入“商业化兑现期”。据悉,已有19家第五套标准上市的公司自研的45款药品/疫苗获批上市,其余1家公司产品上市申请已获受理,约占2018年以来国产创新药获批总数的12%,日益成长为我国医药创新的中坚力量。此外,第五套标准上市的科创板公司累计已在国内推出20款1类新药(即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具备“全球新”属性,其中2024年以来新增9款。
研发成果亦投射到了企业财报中,数据显示,2024年,前述20家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43.39亿元,同比增长45%,以2019年为基数的复合增长率达61.33%。其中,16家公司营收超过1亿元,4家公司营收超过10亿元。2024年年报披露完成后,只余11家第五套标准上市公司尚未实现“摘U”。
持续推动前沿技术发展和产业变革
科创板的板块定位,以及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制度、灵活便捷的股权激励制度、市场导向的并购重组制度等,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截至目前,科创板上市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八成。
以集成电路为例,科创板集成电路上市公司达120家,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软件等产业链各环节,汇聚了中芯国际、中微公司、沪硅产业等主要行业龙头,逐步形成链条完整、协同创新的发展格局,推动提升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自主化水平。“如果科创板再晚几年推出,我国集成电路领域被‘卡脖子’的问题将更加突出。”有行业专家如是说。
与此同时,一批科创板公司持续推动前沿技术发展和产业变革。当前,我国科技领域,特别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取得较大突破,更大力度支持这些行业企业发展、为投资者提供分享科技创新成果的条件越来越成熟。《科创板意见》明确,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
“这一安排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具有实践基础。”业内专家认为,一是上述领域均属于国家产业政策明确鼓励和支持的范围;二是随着这些行业成长潜力确定性越来越强,第五套标准运用到这些领域的可行性也越来越强。
增量改革将迎来更可控“试验空间”
试点一些更具包容性的政策举措是此次“1+6”改革的最大亮点。
具体而言,“1”即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更加精准服务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目前仍处于未盈利阶段的科技型企业。
“6”是在科创板创新推出6项改革措施,包括对于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企业,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面向优质科技企业试点IPO预先审阅机制等。
从上述增强制度包容性的具体举措看,都是有严格的限定条件的。比如,在科创板试点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已经具备较好基础,将试点范围限于第五套上市标准企业,且仅作为审核参考,而非上市条件,也体现了稳起步实施、小切口探索的改革思路。
在国泰海通投行委总裁郁伟君看来,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与IPO预先审阅机制,既优化了审核资源配置效率,也强化了风险防控,体现了监管层在支持“硬科技”与保护投资者之间的平衡。
2025年7月13日,上交所正式发布系列配套规则,明确了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的基本要求、进出机制及风险防控,32家存量未盈利企业将进入科创成长层。
“‘科创板八条’发布一年以来,围绕发行承销、股债融资、并购重组、持续监管等方面,20项制度规则陆续制定或修订发布,着力提升资本市场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包容性与适配性,为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经验、创造条件。”分析人士表示,《科创板意见》是深化改革的更进一步,也是新的起点。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金融学教授张宗新表示,随着科创成长层制度的完善,以及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的扩大,预计科创板对科技创新领域的覆盖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市场将呈现更加多元的发展态势,为优质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最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