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融彩南洋——房福来水彩艺术展”在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博物馆盛大开幕。此次展览由怀化学院、马六甲郑和文化博物馆主办,北京方阵文化有限公司承办,郑和文化博物馆执行馆长李培峯担任学术主持,中国策展人王一迪女士、画家王彦鹏先生共同策展,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文化界人士以及当地民众前来参观,共同领略水彩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南洋风情与中国艺术的交融之美。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8月2日。
展开剩余92%本次展览共展出房福来先生精心创作的近30幅水彩作品,这些作品均创作于他日常行旅与教学实践之间,多为中小幅画作。作品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林木山川、街角巷陌、人文风情等。在创作风格上,房福来先生长期专注于具象艺术实践,他的水彩强调视觉中的节奏感与克制力,在轻与重、实与虚、密与疏之间构建出一种内在秩序,强调“留白”,使画面呈现出安静、深远且富有张力的精神场域。每一幅作品都以朴素的构图和节制的语言,保留着现场气息与艺术家心灵触发的痕迹,是“即时记录”与“沉静表达”的完美结合。
蔡坤隆先生
马六甲市议会前义员,青年团秘书长,中小企业家公会秘书长
李培峯博士
马六甲郑和文化博物馆执行馆长
希沙姆丁·艾哈迈德
马六甲艺术家公会主席(高级讲师)
房福来先生怀化学院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易图境美术馆常务副馆长,参展画家
王彦鹏先生
著名画家、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策展人
王一迪女士
独立策展人,北京方阵艺术馆馆长,北京金融科技学院艺术顾问
策展人王一迪介绍“选择在马六甲举办这场展览,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马六甲是南洋世界的重要节点,承载着航海史、移民史与文化流动的多重记忆,也是中马文化交流的象征地。选择以“融彩南洋”为主题,背后藏着两层深意。其一,马六甲本身就是“融合”的象征——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曾在这里留下文明互鉴的足迹,中式庙宇与马来高脚屋相邻而居,娘惹文化里藏着中华与南洋的味觉共鸣。而水彩画,这种以水为媒、以彩为语的艺术,恰好能以最灵动的方式,捕捉这份“融合”的韵律。其二,房福来先生的作品本身就是“融合”的载体。他生于北方,长于湖湘,却始终对南洋的阳光与风情怀有深情。这次展览的意义,恰如当年郑和的船队——不止是“抵达”,更是“连接”。房福来先生的水彩,用色彩打破了语言的界限: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因同一抹光影而驻足,这种共鸣本身,就是最动人的交流。”
马六甲郑和文化博物馆执行馆长李培峯与中国北京方阵艺术馆馆长王一迪
怀化学院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易图境美术馆常务副馆长房福来与友人
马六甲市会前义员,青年团秘书长,中小企业家公会秘书长蔡坤隆先生与策展人王一迪
参展画家房福来与策展人王一迪
中国两策展人:王一迪与王彦鹏
郑和文化博物馆由南洋华人陈达生博士为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斥资两千万马币,在马六甲郑和官厂遗址上修建而成,其总面积八千平方米,共三个楼层,分郑和在中国、郑和在马六甲、郑和宝船三大部分,馆内展出郑和下西洋所带的数百件瓷器、海产品、宝船模型等,还展示了郑和船员生活场景。在此举办房福来水彩艺术展,不仅是历史与艺术的对话,也是文化的传承与回响。
王彦鹏为郑和文化博物馆李培峯捐赠画家初中海作品
王彦鹏为郑和文化博物馆李培峯捐赠画家冀燕作品
北京方阵艺术馆王一迪为郑和文化博物馆李培峯捐赠画家柳华林作品
北京方阵艺术馆王一迪为郑和文化博物馆李培峯捐赠画家王娟作品
北京方阵艺术馆王一迪为郑和文化博物馆李培峯捐赠画家孙海峰作品
开幕式由马六甲市会前义员,青年团秘书长,中小企业家公会秘书长蔡坤隆先生主持,郑和文化博物馆执行馆长李培峯博士表示:“房福来先生的水彩作品,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展现了艺术的魅力,此次展览为中马文化交流搭建了一座新的桥梁,让我们能够从艺术的角度感受彼此文化的独特之处。”房福来先生也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希望通过我的水彩作品,将这些美好的瞬间定格,与大家分享我眼中的世界。”
开幕式期间,马亚西亚马六甲艺术家公会主席希沙姆丁·艾哈迈德率马来艺术家参观画展,并决心了“中华·马来艺术对话座谈会”。座谈会由郑和文化博物馆执行馆长李培峯博士主持,房福来先生,王一迪女士,王彦鹏先生,阿妮莎、祖瓦里·拉赫曼、穆赫里兹、戴维等马来西亚本土艺术家参加座谈,开展深度对话互动,共同商定在中马两国之间开展艺术对话系列活动,助力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年。
此次“融彩南洋——房福来水彩艺术展”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马六甲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也为中马两国的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更多人通过艺术领略到南洋的独特风情与中国水彩艺术的独特韵味 。
发布于:马来西亚最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