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岁的小磊是互联网公司运营,为赶项目进度,常凌晨才下班,早餐要么不吃,要么在通勤路上啃个甜面包,晚餐多是重油重辣的泡面或烧烤,偶尔还会睡前吃宵夜。三个月前,他开始觉得吃完东西后胃里发闷,偶尔还会反酸水,尤其吃了辣的之后,喉咙里总像有股烧灼感,但他总觉得是 “上火”,喝瓶凉茶就没在意。直到上周,他加班到凌晨吃了份麻辣小龙虾后,突然上腹绞痛,还伴有频繁呕吐,被同事送医后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医生提醒若继续忽视,可能引发胃黏膜肠化。
慢性胃炎乃胃黏膜历经长期刺激而滋生的慢性炎症。此疾并非中老年人的“专属”,不同年龄段皆有患病之可能,切不可掉以轻心。现在很多年轻人因工作忙、压力大,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慢性胃炎发病率逐年上升。倘若长期放任不管,胃黏膜将反复遭受损伤。如此一来,不仅会妨碍营养的吸收,更有可能提升胃溃疡、胃出血等病症出现的风险。常见诱发因素主要有三类:
① 饮食陋习:长期饥一顿饱一顿,频繁吃过辣、过烫的食物,或常吃加工食品、甜腻零食,都会持续刺激胃黏膜,破坏其天然保护屏障,让胃部变得脆弱。
② 作息与压力影响:长期熬夜会打乱胃部的消化节律,导致消化液分泌紊乱;而工作压力大、经常焦虑,会让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加重胃黏膜负担。
③ 幽门螺杆菌感染:日常聚餐不使用公筷、吃未彻底煮熟的食物、外卖餐盒消毒不彻底等,都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这种细菌会附着在胃黏膜上,不断侵蚀黏膜组织,是引发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把胃部不适归咎于 “吃错东西”,却没意识到这是身体在预警。出现以下 3 个异常,需警惕慢性胃炎:
① 餐后上腹隐痛反复:并非尖锐刺痛,多在餐后 30 分钟至 1 小时出现,上腹部有隐隐的胀痛或灼热感,吃了辛辣、油腻食物后会更明显,休息 1-2 小时后症状会减轻。许多人错以为是“饮食过量”所致,实则不然。当胃黏膜遭受损伤,食物的刺激便会引发疼痛,而非单纯的“吃撑”之感。
② 嗳气反酸频繁出现:空腹时或饭后,会不自觉地嗳气,有时酸水会从胃部反流到喉咙,伴有 “烧心” 的不适感,尤其躺下时症状可能加重。这不是简单的 “胃着凉”,而是胃动力减弱、胃酸分泌失衡,导致食物在胃内滞留,引发胃酸反流。
③ 食欲下降伴持续腹胀:以前爱吃的食物突然没了胃口,每餐吃一点就觉得胃胀,甚至伴有轻微恶心,体重可能在 1-2 个月内悄悄下降。这是因为胃炎影响了消化功能,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吸收,胃部长期处于饱胀状态,进而抑制了食欲。
慢性胃炎的预防重点在日常,做好以下 3 件事,能有效保护胃部健康:
① 规律饮食护胃黏膜:三餐定时定量,避免饿到胃痛或吃到撑;尽量少吃外卖和加工食品,在家做饭优先选择蒸、煮、炖等清淡方式,少放辛辣调料;吃饭时细嚼慢咽,睡前 2 小时内不再进食,减轻胃部消化负担。
② 调节状态减胃压力:胃部被称为 “情绪器官”,压力大、情绪差时容易出现不适。平时可通过散步、瑜伽、听音乐等方式释放压力,避免熬夜,保证每天 7-8 小时睡眠,让胃部能规律地进行修复和消化工作。
③ 排查病菌早处理:若经常出现胃部不适,可去医院做幽门螺杆菌检测(如碳 13 呼气试验),确诊感染后需遵医嘱规范除菌;有胃炎家族史或长期胃部不适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及时发现胃黏膜的异常情况。
若突然出现剧烈胃痛、呕吐不止或大便发黑(可能是胃出血),需立即就医:就医前让患者保持半坐卧位,解开衣领,避免呕吐物堵塞呼吸道;不要自行服用布洛芬等止痛药,这类药物会刺激胃黏膜,加重损伤。就医之际,应向医生详尽告知症状初现之时、发作频率以及诱发因素。如此可为医生提供精准信息,助力其准确判别病情,进而开展有效诊疗。
最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